查看原文
其他

《八佰》背后:大陆电影里的国军

高海博 城市OurCity 2020-10-12




主播 | 海博



🎵片头:“Danny Boy”  ,by  《音乐的力量》ost🎵片尾:“华沙曲” ,by 吹口琴的颜拉图儿


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作者用“义和团”这个事件在新文化运动、五四、文革、八十年代的叙事变化呈现了一个历史真实:无论是书写者,记录者、创作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都在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去塑造过去的事件。


所以,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框架去观察这个过程就很有意思了。就像福柯说的,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放在电影《八佰》同样适用:重要的是看《八佰》这个事件在什么年代、气氛下所叙述。放在台湾的70年代拍出的的是《八百壮士》,如果放在1986年《血战台儿庄》时期会被怎样叙述,放在17年时期又会如何叙述呢。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就借《八佰》上映,回溯一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多个时期里,大陆的电影作品里是如何叙述国民党抗战,国民党的领袖、将领经历了什么形象转变。


也许,很多人知道《血战台儿庄》制作上映的各种过程,但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血战台儿庄》相同的导演制片人的另一部作品却被搁置了十年才得以公映。


即便我们不去主动做联系,把这些影视作品的场景展现出来,就自然会呈现出一个脉络,而这个脉络放在今天会怎么延伸就更耐人寻味了。


Next

你会听到



01

跳出“神话”讲述框架去看过程: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02

17年时期的代表电影中国民党人的形象


03

《关连长》形象的越界


04

1975年,《人民日报》对蒋去世的报道


05

《吉鸿昌》: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蒋的银幕形象


06

《西安事变》中对于国民党将领的正面呈现


07

《开国大典》中蒋形象的变化


08

《血战台儿庄》的制作与公映过程


09

人民日报对于两蒋去世报道的不同表述


10

与《血战台儿庄》相同制作班底的《铁血昆仑关》为何被搁置十年上映


11

国民党抗战题材出现频次增加


12

超越党派叙事,变为民族叙事


Play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等平台搜索“中间地带FM”并订阅,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节目更新。


@城市OurCity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转发朋友圈

History 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